發布時間:2019-10-22 |
時至周末,天下著蒙蒙細雨,同兩個朋友一起驅車前往位于摩爾曼斯克市區克拉灣旁的北冰洋艦隊博物館,領略了與這座歷經百年榮辱沉浮“不凍港”的那段不平凡歲月。
陳舊的街道,稀疏的行人依舊是俄羅斯持續低迷的縮影,外面世界日新月異的科技變化和時代發展,似乎不曾對這個只有三十萬人口的“北冰洋沿岸最大城市”產生過任何影響。從繞城公路出發,曲折的道路沿海灣而上,坑洼的柏油馬路穿過兩條陳舊又仍在運行的鐵道,隱蔽的位置讓人需要時刻盯緊路口的變化,如果不是紅綠燈的提醒,很容易錯過博物館前狹窄的十字路口。轉進巷口停穩車子,一座淡藍色多層建筑映入眼簾:厚厚的墻體和狹窄高大的木門,樓頂端斷續的石制圍欄殘缺不全,缺漏處長出了許多雜草,大門正上方的樓頂懸掛的國旗鮮艷而醒目,似乎成了最“現代”的符號。墻角墨黑色的厚重石板上記錄這座建筑的年代——1943年。她靜靜地聳立在這里目睹過這座曾經受二戰炮火洗禮,劫后重生的港灣城市。
經過厚重的木門和狹長的過道,高大開闊的大廳讓眼前豁然開朗,兩艘逼真的船只模型和炮彈空殼靜靜的躺在大廳中央,從大廳側門延階而上,首先看到的是自建港依賴超過40位艦隊最高司令員的照片,聳立的艦隊旗幟——工人階級的鐮刀和錘子,以及稀疏的幾顆五角星,成為了旗幟的主要元素。博物館分上下兩層8個展廳,除了2個正在修復和改造的展廳停止開房外,其余6個展廳依據時間先后,自下而上講述了這座因暖流而建,因軍港而興盛的城市。從北冰洋艦隊的締造者——彼得大帝,第一次見到大海便決心將版圖拓展到萬里波濤,展現了一位雄心慢慢的君主的不凡卓見。在隨后的幾個展廳中,日俄戰爭、十月革命、衛國戰爭、美蘇爭太空競賽甚至蘇聯解體,這些轟動世界的大事件都屢屢出現北冰洋艦隊的身影,“這座城市最嚴重的損壞是在對德作戰,全城建筑85%被毀,現在的城市是在斷壁殘垣中重建而來。現在俄國海軍三分之二的核潛艇集中在摩爾曼斯克,還有唯一的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號和大型導彈巡洋艦‘彼得大帝’號,遠眺海灣就能尋得蹤跡。”滿頭銀發的講解員老太太指著圖片邊畫圈邊說,“在蘇聯時期,他就是蘇聯五大艦隊中規模和實力最大的海軍艦隊。后來俄羅斯聯邦繼承,盡管俄海軍實力大大降低,但仍是俄羅斯最強大的艦隊。”通過圖片和陳列其中的模型,能感受到強盛的海軍帶給當地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即使現在俄羅斯“普京4.0”時代,“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對當地人能形成強大魔力。
走出博物館,眼前看到的場景如電影一般在眼前流轉不停,心緒似乎也被撕扯到遠方,跨越百年,包容萬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俄兩國攜手走過了70年風雨歷程,需要抱團取暖”,這是我們扎身海外,尋突破謀發展的重要背景。面對新的機遇期,我們必須積極融入屬地市場,敢于轉變原有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斷探索“被開墾的處女地”。我相信在俄羅斯市場即使“冰封千里”困難重重,仍然能需求到“不凍港”,站穩腳跟,實現新作為。
供稿:洪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