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23 |
以前,我很討厭道路和交通。
人生中第一次出遠門是在小學五年級去武漢參加奧數比賽的時候,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雖然是傳統的綠皮列車,對一個孩子來說,卻也足夠新奇。當時的我,莫說走出省,走出市,就連家以外五六條街的地方,都不曾去過。在坐上火車的當晚,哪怕到了晚上十點多鐘,我也依然毫無睡意,在車廂內走來走去,聽著列車“咣當咣當”的聲音,看著兩邊臥鋪上一個個或躺或坐的人,感覺是那么的新奇。但是由于七月的武漢過于炎熱以及水土不服等原因,在那里的一周我過得十分難受,以至于返程時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回家,但火車的速度并沒有以我的意志為轉移。來的時候覺得很短的十二小時的車程在返回時竟如此漫長,當初聽著很悅耳的“咣當”聲現在仿佛催命的鐘聲一般,不斷地侵襲著我的大腦,回程時訂的又是硬座,讓人無法入睡。在被多種因素又折磨十幾小時之后,在下火車看到家人來接我的一瞬間,我再也忍不住,放聲痛哭起來。
從那之后,我就患上了嚴重的暈車癥和對長途交通工具本能的厭惡。從小學到高中,在市區內無論去哪我都是使用自行車代步,絕不乘坐公共汽車。每次家里出去旅游的時候,我也從未參加。
上大學后,不可避免地需要乘坐長途汽車去上學。從家鄉棗莊市到大學所在地濟南市長清區,長途汽車大概需要三個多小時,這個時間對一般人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我來說,無異于折磨。我每次都是吃過暈車藥,在車上醒了再睡,再醒再睡,暈車嚴重的時候,感覺車內的空氣都快粘稠成了固體,每呼吸一口都有可能直接吐出來。由于這個原因,即使濟南離棗莊很近,除了寒暑假以外,我都不會選擇回家。每隔半年回家一次,總能看到有新的道路在修筑,新的高架橋拔地而起,舊有的小路被封閉,擴建;有時不開導航,竟不知如何走。讓我對這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產生了些許陌生感。
畢業后,我第一次坐上了高鐵動車。上車前,本以為也是很難熬的旅程,但不思議的是在動車上基本感覺不到列車的晃動,沒有“咣當咣當”的響聲;也不會像長途汽車一樣,在車上會呼吸困難。我看向窗外,不同的景色在以同樣的速度向后飛奔,幾分鐘前還是鳥語花香綠意盎然的田園風光,幾分鐘后就是摩天高樓鱗次櫛比的都市景象。意外的,我竟然不排斥這種乘坐的體驗,反而想起小時候看過的機器貓。這列動車在我心中仿佛時光機一樣,壓縮了時間和空間,帶我去向未知而神秘的上海。
讓我對交通和道路的看法發生徹底改觀的在我分配到項目部,親自前往工地現場的時候。我看到七月的烈日下,各種機器有序開動,工人們熱火朝天地進行工作,如同魔術一般,一塊塊吊梁被放下,一根根立柱被立起。讀過再多的宣傳報道,都不如親身看一眼感受來得強烈。那一瞬間,我想起了家鄉的四車道馬路,想起了大學路上的高速公路,想起了從家鄉到上海的京滬高鐵。這些或大或小,或長或短的交通動脈,不論我喜歡或者不喜歡,都為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都是由工人們的汗水和勞動鋪就的。四車道的原始馬路,只用自行車就能轉遍的整個市區固然是我珍貴的回憶;但是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用交通讓城市更便捷、更美好,才符合未來的要求。我對家鄉不斷擴張改建的最后一絲傷感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交通發展的希望和對中國建設者的敬意。
現在,我喜歡,不,應該說是熱愛道路與交通。而且我要用我的筆把這份熱愛寫出來,把建設者的可敬品質寫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對國家的意義,以及勤勞可愛的中國建設者們。
供稿:韓旭